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甚至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而营养物质是支持早产儿生命活动的基础,临床上可以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液为早产儿提供营养支持。早产儿肺部发育不完全,容易发生缺氧,甚至是呼吸性酸中毒导致早产儿更容易并发循环障碍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需要使用血管活性物质和电解质液,而血管活性物质、电解质液和胃肠外营养液对血管的刺激性大,若外渗容易引起皮肤坏死。随着医学技术进步,早产儿PICC置管技术应运而生,保障了早产儿基础生命支持,治疗存活率不断上升。
州人民医院儿科于2018年首次开展早产儿PICC置管技术,随着新生儿科及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的建设和发展,新生儿PICC置管技术不断成熟,成功率及质量不断提升,儿科PICC技术团队不断进步,截至目前已成功为30余例新生儿进行PICC置管,置管患儿体重多为1-2kg的早产儿,其中包含胎龄仅为28周、体重仅为0.98kg的早产儿,置管为早产儿生命支持提供了可靠的静脉通道保障,助力早产儿治愈成功和健康恢复。
3月6日,新生儿科收治一名胎龄为31周,体重仅为1.13kg的新生儿,诊断为肺透明膜病、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入院后予以肺内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呼吸机支持,该患儿入院后凝血功能差、水肿,予以改善凝血功能后,需要进一步静脉用药支持治疗。3月10日,取得患儿家长同意,儿科PICC团队在无菌技术下对该患儿进行了PICC置管,该患儿血管条件较差,置管过程中由于患儿贵要静脉血管走向不直,血管有转角,送管突发困难,专科护理老师用丰富的置管经验,立即通过轻柔牵拉患儿手臂皮下组织及肌肉位置,使血管走向转角减小,将PICC管路顺利通过转角,送达预定位置,行胸部DR 定位,PICC尖端位于第6肋,位置准确,置管成功。
此次PICC置管发生送管困难时,专科护士根据经验果断采取相应有效措施,置管一次性成功,避免了反复穿刺及反复送管造成对患儿血管的刺激,通过置管成功为患儿建立了长期安全的静脉通道,为患儿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儿科PICC团队也积累了对置管困难有效处置的经验,对不断提升儿科PICC置管水平,助力提高新生儿相关疾病治愈率和促进早产儿健康恢复奠定坚实基础。